践行和弘扬伟大的白求恩精神
2018-11-16
诺尔曼·白求恩(Norman Bethune)(1890~1939),加拿大共产党员,国际主义战士,著名胸外科医师。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,获学士学位。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、实习,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、外科主任。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。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。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、理事。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、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。
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。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,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1938年3月,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,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。8月,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,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,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。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,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,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,编写医疗图解手册。倡议成立了外科医院,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,加速训练卫生干部。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。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。11月底,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,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。
1939年2月,率18人的“东征医疗队”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,不顾日军炮火威胁,连续工作69小时,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。有一次,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,他主动献血300毫升。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。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,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。4个月里,行程1500余里,做手术315次,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,救治伤员1000多名。1939年10月下旬,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,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,仍不顾伤痛,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。终因伤势恶化,转为败血症,医治无效,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。17日,晋察冀边区党、政、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。12月1日,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,毛泽东题了挽词,并于12月21日写了《纪念白求恩》一文,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。
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白求恩精神
11月12日是白求恩纪念日。白求恩精神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卫生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。70多年前,毛泽东同志在《纪念白求恩》一文中指出:白求恩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,就是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,表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、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、对技术精益求精。白求恩精神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,也是医疗卫生战线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。
白求恩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,践行于救死扶伤的烽火前线,更发扬于和平建设时期。自1963年以来,我国先后向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、欧洲和大洋洲的67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人员约2.4万人次,累计诊治患者约2.7亿人次,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,留下了一支“不走的中国医疗队”,得到了受援国人民的充分信任和普遍赞扬,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。
2013年3月,习主席访问刚果(布)期间,首次提炼总结出“不畏艰苦,甘于奉献,救死扶伤,大爱无疆”的援外医疗队精神,体现了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我国卫生援外工作的重视与肯定,更是对全国卫生系统的要求,践行和弘扬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精神,是对白求恩精神的继承与发展。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,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,在抗击非典、汶川地震、尼泊尔地震等医疗卫生行动中得到了集中体现。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以来,中国先后组织10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5批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奔赴西非抗疫前线,累计进行病毒检测5000余份,留观收治患者上千余例,培训当地医疗人员、社区防控骨干等1.3万余人。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奉献精神、严谨态度和精湛医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,感受到了中国白衣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大爱情怀,是新时期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。
我们践行和弘扬的白求恩精神,是国际主义精神,是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,表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、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、对技术精益求精。正如毛主席所言:“一个人能力有大小,但只要有点精神,就是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有道德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。”作为白求恩同志的传人,我们应当发扬其光,践行其道。不论我们身在何方,白求恩精神都将根植于我们的内心,成为我们身上独特的印记。
践行和弘扬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精神,是白求恩精神在推进卫生计生工作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集中体现。
践行和弘扬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精神,是白求恩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与升华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卫生计生系统的培育与践行。